"Making art and being an artist is a philosophical task than merely producing objects."
Ugo Rondinone
Mark Vanmoerkerke in front of date paintings by On Kawara, July 3, 1973, Nov 8, 1977 and APR 8, 1978 (Liquitex on canvas with hadnmade cardboard box. 10 x 13 inches (25.5 x 33 centimeters) each). Noli Me Tangere show installation view in Mark Vanmoerkerke’s art space in Ostend. Photo: © Anthony Morabito / InitiArt Magazine, 2011. 金融投資專家Mark Vanmoerkerke在他的私人藝術空間接受筆者訪問,背後為藝術家On Kawara的「Date Painting」(1973 – 1978)。
位於比利時西北部Osstende這個荷語小城裡,藏有二千多件當代藝術中最耀眼的珍品,說的是收藏家Mark Vanmoerkerke的私人珍藏「The Art Collection」。Mark於2008年為他的藏品建新居,創立這個私人空間,同時定期開放給公眾參觀。訪問中,Mark分享了他管理私人收藏的經驗及藝術空間對一座城市的影響。
私人收藏管理學
五十八歲的Mark Vanmoerkerke笑稱自己在藝術收藏方面是一個遲熟的人,要到四十五歲才開始收藏。但做任何事都百分百投入的他,短短十多年來便建立起世界上最重要的後概念藝術藏品之一。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當金融危機暴發,藏家們都勒緊口袋時,他郤一擲千金,在邁阿密藝術博覽會上一次購入八十八件作品。「你要知道,在你口袋空空時購進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因為你願意為它承擔風險,為它放棄其他的投資。所以,最珍貴的就是它。」
When an artist /photographer visits the art space, they are invited to shoot the front of the building. This is an image by Philippe de Gobert. On the far right, a Pavilion installation by Dan Graham.
藝術空間外觀,左邊為舊工廠改建而成的展覽廳,右邊為加建的展覽廳及辦公室,最右邊為著名藝術家Dan Graham的「Pavilion」裝置作品。每有藝術家到訪,Mark都會邀請他們為建築物拍照,此為攝影師Philippe de Gobert的作品。(由Mark Vanmoerkerke提供)
「一個優秀的收藏家得有勇氣承認自己犯錯,還得有魄力及能力整頓收藏。確立清晰、專一的定位方向後,就得有耐力拒絕某些作品。」Mark指自己從錯誤中學會了收藏的原則。購買第一件當代藝術品為的是裝飾辦公室,愛上了便隨心所欲地購進心頭好。不知不覺間,二千多件作品堆滿了家及倉庫。重新定位後,Mark在Oostende覓得一舊工廠,並在旁邊加建一座展覽廳,作為展示、保護收藏的地方。
當藏品越來越多時,最叫收藏家頭痛的,便是保存及維護的問題。Mark特別注重這方面的工作,「這是任何一位收藏家應盡的基本職責。」Mark有整整兩層空間用作保存作品,溫度、濕度、燈光等均遵照美術館規定。不展出的作品,便妥善安置,如圖書館般分區分碼。大型繪畫、油畫及攝影作品一律架在拉櫃內,小件的平面作品,則放入壁櫥,三維作品則獨立裝在等製的木箱內,當眼處貼好作品標籤,根據藝術家姓氏排列。Mark的藝術圖書館同樣管理妥善,「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些資源的學術及歷史價值,所以我們設立了兩個獎學金,幫助有志於私人收藏管理學的碩士或博士生進行研究。」
Office within the Art Space. On the wall, photos by Bernd and Hilla Becher. Photo: © Anthony Morabito / InitiArt Magazine, 2011. 藝術空間內的辦公室,背後為Bernd and Hilla Becher的攝影作品。
何謂私人藝術空間?
「這是一個半私人、半公共的藝術空間,只要有人按鐘,相識不相識的,我都會為他們開門。」好,讓我們先來理解一下私人藝術空間的定義及性質。
收藏向來是私人主導的,無論收藏對象是藝術品或罕世珍品,它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過往收藏是權貴的專利,後來亦成為文人學者建立專業知識體系的方法。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博物館及圖書館都是由私人收藏演變而來,可以說,公諸同好的私人藝術收藏便是美術館的前身。經驗三個世紀的演進,公共美術館(無論是歐洲的國立或是美國的私立美術館)漸漸成為了藝術珍品的合法歸宿,收藏家亦樂於支持這些美術館,出錢出力、捐贈作品等。
Exhibition space... installation view of Noli Me Tangere -- Curated by Jan Hoet (March - Oct 2011). Courtesy of the Vanmoerkerke Collection. Photo: © Anthony Morabito / InitiArt Magazine, 2011.
但近三十年來,由收藏家自發地買地、建展覽館、策展、聘請博物館管理專才,甚至策劃社區教育項目等的例子越來越多。現時全世界大約有七十五個私人空間,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這個轉變,與藝術市場的活躍有直接關係,但更深遠的原因是美術館的僵化。作品價格高漲,令很多美術館難以與財力龐大的藏家競爭。加上美術館的購藏制度繁複、保守,對於前衛、具挑戰性的作品往往反應慢三拍,是以絕大部份當代藝術品落入私人收藏中。收藏家亦因而再次成為承擔經濟風險、支持藝術家生活及創作的人。「美術館有它的歷史責任,一個好的館藏必須具有歷史性、渊博性及完整的文獻記錄。私人收藏沒有這些包袱,自由度、冒險性及開放性才是最重要。」Mark說。
Installation view of Noli Me Tangere -- Curated by Jan Hoet (March - Oct 2011). Courtesy of the Vanmoerkerke Collection. Left: Donald Judd, Untitled (Stack), 1993. Galvanised iron, 10 units / 23 x 101.6 x 78.7 cm each, 23 cm intervals. Photo: © Anthony Morabito / InitiArt Magazine, 2011.
私人藝術空間與城市
Mark選擇在Oostende建立這個私人空間,除了這裡是他生活的地方外,另一重要原因是,這個皇室最愛的海邊渡假小鎮,甚麼都有,就是當代藝術欠奉。「莫說美術館,就連畫廊亦要開車到其他城市才能見到。」
Mark決定興建藝術空間時,只和算間學校談過,看看社區需要甚麼,其他行政部門只需「通知一聲」。這是全私人投資,不設門票,亦不需政府資助。很自由的,沒有半點美術館的規矩,部份作品更可讓參觀人士觸摸。「觸摸藝術品是一種很刺激的感覺,往往年輕人愛上藝術,就是親手接觸過作品,很有人味的。」Mark說。
Exhibition space... Installation view of Noli Me Tangere -- Curated by Jan Hoet (March - Oct 2011). Courtesy of the Vanmoerkerke Collection. Left: Mandi III, 2003. Information flap-board, All flaps painted black, 63 x 178 3/4 x 7 7/8 in. (160 x 454 x 20 cm). Photo: © Anthony Morabito / InitiArt Magazine, 2011.
這個私人空間的探訪率非常高,因為這裡每六個月就會舉行新展覽。Mark從不自己策展,而是邀請知名的策展人來為他策展。收藏家一般都不喜歡以學術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收藏,但空間一旦開放,便應要有某程度的「教育」意義,故此,Mark選擇外援。「第一個受教育的人就是我自己」,他笑說。本著「分享是樂趣」的信念,Mark以驚人的魄力及財力,獨力管理著這座藝術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