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Selina Ting
相⽚片提供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原文刊登於《明日風尚》2009年12月號

站在⼆⼗一世紀的今天回望上世紀六⼗年代,除了了Swinging、迷你裙、反戰、婦解等新時代的信仰標籤外,我們還要加上最重要的⼀個字:Pop。流⾏文化於六⼗年代的⻄方國家爆發,跟「零用錢」這個新名詞緊緊相扣。隨著社會於戰後重建及 經濟進入收成期,這批嬰兒潮出⽣的新⼀代亦步入⻘少年階段,他們是第⼀代擁有「閒錢」及「閒時」的,亦是流行⽂化的最大消費者。流⾏⾳樂、潮流雜誌、商業電影、時裝、電視、廣告,甚⾄零食,都是衝著他們的⼝袋而來來,世界彷彿是為他們⽽轉動的。


Left: Gerry and the Pacemakers by Fiona Adams, 1963. Private Collection © Fiona Adams Centre:The Who, 1966 by Colin Jone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Colin Jones. Right: David Bowie by David Bebbington, 1969. David H. Bebbington © David Bebbington/Retna Pictures

六⼗年代的倫敦,是新流⾏文化的締造及消耗場。現正於倫敦國家俏像博物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舉⾏的「Beatles to Bowie – The 60s exposed」展覽,便以流⾏⾳樂為軸心,展示影像、⾳樂、時裝及現場演出如何炮製⼀代巨星,⽽這些流⾏偶像及樂隊⼜如何創造了Swinging London,並以⾳樂改變了世界。披頭四、滾⽯樂隊、The Kinks、The Who、Billy Fury、Marianne Faithfull及David Bowie等關鍵⼈物紛紛亮相,透過150幅攝影作品及150件流⾏商品,如唱片封套、樂譜、雜誌等,演繹了⼀個時代的價值觀。

跨越整十個年頭的潮流筆記簿,當中披頭四與滾⽯樂隊之間的火藥味⾄今依然感受得到。展覽中,我們看到他們如何形象百變,時刻保持新鮮感,爭相找來攝影⼤師如Cecil Beaton及Norman Parkinson等,協助他們攝製宣傳影像。著名攝影師Bill Orchard是披頭四當年的隨團攝影師,他形容那是「搖滾攝影的⿈金年代」。未有狗仔隊的時候,超級偶像反⽽自費聘請攝影師,並因有跟⾝身攝影師⽽自豪,Orchard憶述說‥「我們就如貼⾝身飾物⼀樣,還要是名牌的他們才肯要。」 如此親密的接觸,亦為攝影師帶來來創作靈感,⼀種有市場價值的新攝影⼿法Photo-essay誕⽣生。Don McCullin為當年尚未走紅的Marc Bolan創作了了第⼀輯Photo-essay (1962),1966年則有Colin Jones為樂隊The Who拍攝的彩⾊Photo- essay。這種說或故事或表達深層情緒的相片特輯,是最有力的形像塑造⼯具,偶像商品從來來就是感性消費!

Pink Floyd, 1967 by Vic Singh Vic Singh. ©Vic Singh

除了部份經典照片外,是次展覽還包括了了過百幀從未公開過的相片,如披頭四於1963年為 《Boyfriend》 雜誌拍攝的⼀系列列照片、美國歌⼿Jimi Hendrix於1967年到倫敦演出時拍下的特寫。兩批相⽚均由當紅攝影師Fiona Adams操⼑, Adams是披頭四⾄愛的攝影師之⼀,她最為⼈熟知的作品,便是1963年的「跳躍披頭四」,亦即是樂隊《Twist and Shout》EP⼤碟的封套照⽚片。Fiona Adams和Philip Townsend等當年屬於新冒起的年輕攝影師,他們以大膽、前衛的⻘春派作風挑戰前輩⼤師,⽽大師們亦努⼒update⾃己,貼近年輕⼈的心態。

流⾏音樂與電影關係密切,Cliff Richard是六⼗年代初最受歡迎的年輕偶像之⼀,他的電影主題曲如Expresso BongoA Voice in the Wilderness 都⾼據流⾏⾳樂榜首,⽽影星出身的Anthony Newley索性轉⾏當歌手,名曲Do You MindWhy等紅極⼀時。此為1960年,亦是第⼀本⾼質素⻘年雜誌《Honey》的創刊年份,雜誌攝影師Tom Blau邀得 Anthony Newley、Adam Faith等歌⼿手亮相雜誌。當年的⾳樂報章還有《New Musical Express》、《Melody Maker》等,潮誌則如《Fabulous》、《Rave》,它們均成為一眾偶像、攝影師的競技場。

Scotland, possibly Princess Street, 20 May 1966 Edinburgh by Barry Feinstein. ©Barry Feinstein

當年在倫倫敦 Carnaby Street 上碰到偶像的機會相當⾼,這條時裝街示範了歌⼿偶像如何締造潮流。為 Bob Dylan 的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6) 唱⽚拍攝封套的攝影師 Barry Feinstein 便在這條街上拍到 Dylan 試鞋的相片。早⼀年,《Fabulous 》 雜誌請來 David Bowie 與名模 Jeanette 在 Carnaby Street 拍攝封⾯故事。時裝與⾳樂的結合,可在1964年 《Woman’s Own》雜誌特刊得到印證,該雜誌喜歡邀請流⾏樂隊如 The Dave Clark Five、 Peter and Gordon及滾⽯等與名模們拍攝寫真。⽽當年 Cilla Black的百摺迷你裙更成為一個年代的標誌。

六⼗年代末是反叛、性、反戰、創新的時代。Pink Floyd於1967年發表了他們的第⼀張唱片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攝影師Vic Singh以新鏡頭技術拍攝影像重疊的唱⽚封套。暴力、越戰、⽢迺迪被槍擊、社會運動、婦解運動等引來社會的動盪不安,英倫偶像樂隊亦作出回應。滾⽯發表了Beggar’s Banquet 大碟,描繪了一⽚頹廢景象。披頭四的最後大碟Abbey Road,由Iain Macmillan拍攝,留著長髪的四位成員從錄⾳室走出來,蠻富象徵意義,樂隊亦於次年解散。1969年的登陸月球啟發了David Bowie的⼤碟Space Oddity,並⾸次登上流⾏⾳樂榜首,隨後的十年年,成為了 Bowie、Marc Bolan、Glam Rock等的年代。

或許,六⼗年代叫⼈懷緬或想像的,正是那⼀股充滿朝氣活力的⻘春味,那種由年輕人當家作主、有話要說的早熟和騷動,那彷彿是一個永不衰老的年代。

Beatles to Bowie – The 60s exposed

2009年10⽉15日⾄2010年1月24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Posted by:initiart